方唐高速项目:“红色引擎”拉动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护航万吨民生桥

发布日期:2024-07-07
【字体:打印

  中建七局方唐高速项目跨南水北调特大桥提前两个月成功转体,相继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广受关注的背后,项目团队深知,将两座各长157米、重2.5万吨的桥梁同时转体,并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并非易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项目团队是如何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实力,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护航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吧!

  党建引领,聚力攻坚

  项目跨南水北调特大桥主桥全长344米,宽26.6米,转体悬臂长78.5米、总重量达5万吨,是项目全线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之一。转体施工跨越南水北调总干渠,最大跨度160米,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协调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施工过程中,对泥浆防渗要求极高,需要克服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球铰下方混凝土密实度控制、球铰安装精度、转体姿态控制、中跨合龙吊架拆除等诸多问题。

  围绕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项目党支部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领衔人、党员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党员创新创效工作室,由党员技术骨干靠前谋划,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BIM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技攻关,以科技创新护航桥梁建设。

  创新工艺,提升精度

  施工过程中,首先面临的便是球铰下混凝土密实度不易控制、球铰安装精度高等技术难题。

  为此,党员创新创效工作室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通过优化下球铰结构,增设专门球铰支座,并在其上方均匀布置16个振捣孔,同时还预留了注浆孔,以便在需要时进行二次注浆加固,进一步确保混凝土结构稳固性。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密实度,还有效降低了梁体沉降量。

  球铰作为桥梁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到桥梁整体性能和安全性。工作室在球铰安装过程中采取多项精细施工措施,通过设置型钢骨架斜撑和增设球铰底座竖向支撑,增强球铰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同时,采用四点吊装定位、千斤顶粗调和螺栓精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球铰的毫米级安装精度。

  智能监控,确保精准

  面对大吨位、长悬臂、平曲线转体箱梁施工中的抗倾覆难度大、偏心距大等挑战,工作室采用墩梁与墩旁固结的双重锚固体系,有效增强箱梁的抗倾覆能力。同时,各施工工序均采用BIM模拟和技术交底的方式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箱梁对称施工过程中每一步都精准无误。

  此外,还引入数控称重系统,对箱梁精确配重,以控制偏心距,并在转体过程中采用智能数控系统实时监控转体数据,不仅攻克了大吨位箱梁施工的难题,还确保了梁体平稳转体和施工安全,也为后续转体桥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自主创新,守护水源

  为保障南水北调总干渠水源的安全,工作室制定了一系列完善且高效的环保措施。为避免施工对水源造成直接污染,桩基施工在200m水源保护区外长距离引入泥浆池,确保泥浆处理全程远离保护区。

  在承台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内部喷浆与外部止水帷幕相结合的双重防护措施,形成一道牢固的防水屏障,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等情况出现。

  在中跨合拢段,团队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在传统方案基础上,自主研发了“桥梁合龙段装配式作业平台”施工设备,在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方巧妙形成了一个封闭作业平台,在有效降低对南水北调干渠水源影响的同时,施工效率提高40%。

  总结提升,硕果累累

  高质量推进跨南水北调特大桥建设的同时,项目团队同样注重技术成果的提炼总结,研发并应用了大吨位转体桥梁平转施工方法、转体桥梁高精度球铰施工方法等10余项创新技术,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跨越水源保护区的施工技术方案。

  截至目前,已获得国家级QC成果1项、省级QC成果9项,发明专利5项,申报5篇SCI论文。

  人才培育方面,培养了20余名具有大型转体桥梁建设的青年技术骨干。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助力解决特大转体桥建设中复杂的技术难题,为后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奠定了扎实基础。

  中建七局将坚持抢抓机遇,主动担当,加快科技创新,塑强专业优势,为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持续贡献力量!(文:安装公司 刘行 申亮亮)


公司官方微信

公司纪委微信

公司工会微信

公司抖音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信访受理方式  |  中建七局安装公司纪委监督举报  |  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公告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验证码:
CA登录  CA驱动